北京日报客户端 | 记者 鹿杨
“你们辛苦了,这是我们村民的一点心意。”8月17日,当两鬓斑白的王家台村老支书将印有“抢险保通显担当 帮办实事暖民心”的锦旗送到马超手里时,已经连续工作三个昼夜的大汉露出了久违的笑容。
时针转回四天前。8月14日,身为北京建工三建公司项目经理的马超接到了一道命令:房山区霞云岭乡王家台村和石板台村需要进行清淤抢险,请组织人员前往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“救灾一刻耽误不得!”马超接到任务后,立即喊上5名管理人员,组成抢险先行队,从通州赶往房山。将近160多公里的车程,随着目的地的越来越近,车窗外开始出现倒塌的房屋、树木,塌陷的道路、桥梁,他的思绪也一下被拉回到了12年前。
2011年,年仅30岁的马超参与到玉树援建工程当中。在海拔4300多米的青海玉树高原上,他面对党旗喊出了“缺氧不缺精神、艰苦不怕吃苦、高寒不减斗志、困难不挫信心!”的口号,用两年时间就为藏族群众重建了家园。12年后,再次面对暴雨肆虐后的满目疮痍,他暗下决心,一定要第一时间将冲毁的道路修复好。
然而,现场勘察一圈后的结果,迎面泼了马超一盆冷水。由项目团队负责抢修清淤的主要是王家台村柳树沟路、南港村路以及石板台村三角城路,总长度约5公里。三条道路均依山傍水而建,在群山间曲折盘旋,经过此次山洪冲刷,多处道路、桥梁出现塌陷毁坏。“每一条路段都有几十处塌陷,最大的缺口达到了10米多宽。最严重的是三角城路段,山洪漫过路面后,在路面留下了2米多高的堆积物,长度超过七十米。”马超说,这些堆积物需要一点一点清理,但由于道路已有损毁,重型机械车辆无法第一时间进入现场。
马超(右)
机械进不来,人先上!马超现场调度,将项目团队分成三组,一组联系物资、机械等,一组寻找人员安置场地,自己则带着第三组在三条道路间穿梭指挥。
“22名管理人员全部到位。”“110余名作业人员正在各个路段开展相关工作。”……
8月15日,38辆工程机械车终于全部到位,现场开足了马力,马超一边借着作业车辆的灯光看着施工图纸,一边听着各组传来的最新情况。在破碎锤的强力作用下,时不时有飞溅的石块从他身边划过。“的确很累,但是躺下以后满脑子里都是现场情况,也睡不踏实。”
截至8月18日,项目团队累计完成工程量超8.7万立方米,三条道路也全部抢通,下一步将全面开展河道清理工作。
“既然来到了这里,就要对得起对当地百姓的承诺。”拥有14年党龄的马超一边说着,一边看向对面迎风飘扬的党旗。
标签: